《韩非子》12篇
《韩非子》是战国末期韩国贵族韩非撰写的关于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著作。韩非与李斯同师荀卿,口吃而善著书,被秦王政赏识,应命使秦,遭忌于李斯,被迫于狱中自杀,现存《韩非子》五十五篇。韩非子承受了先秦各家思想,是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。
115.自相矛盾
楚人有鬻yù盾与矛者,誉之曰:“吾盾之坚,物莫能陷也”。又誉其矛者曰:“吾矛之利,于物无不陷也。”或曰:“以子之矛,陷子之盾,何如?”其人弗能应也。夫不可陷之盾,与无不陷之矛,不可同世而立。《韩非子.难一》
图片
【译】楚国人既卖盾牌又卖矛枪,溢美盾牌非常坚固,没有什么东西能刺穿它。又竭尽能事夸赞矛枪非常锐利,无坚不摧。有人提议说,假如用你的矛枪刺你的盾牌,会怎样呢?那人哑口无言。刺不穿的盾牌和什么都能刺穿的矛枪,不可能同时存在于世界上。
【评】这篇寓言告诫我们,说话办事都要实事求是。如果脱离实际,从主观愿望出发,随心所欲地胡言乱语,就会陷入自相矛盾的窘境。有祖传医者,苦心研习数十年,从乡下到城市,求医问病者盈门。后渐入佛法,诊脉变作问卦,望闻流入看相,门庭冷落。逢人就讲佛法,与兄弟坦言,与世俗毫无缘法,视金钱如粪土。言毕,诊所涌入几个壮汉,医者眉飞色舞,叹息手气不佳,坎五条失算,痛失百十元。
116.滥竽充数
齐宣王使人吹竽,必三百人。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,宣王说(悦)之,廪lǐn食以数百人。宣王死,湣mǐn王立,好一一听之,处士逃。《韩非子.内储说上》
图片
【译】齐宣王让人吹竽,一定要三百人齐奏。南郭处士请求参与其中,宣王对此感到很高兴,给他和数百人提供一样的薪水。宣王死,齐湣王继位,他喜欢欣赏独奏,南郭处士便逃走了。
【评】假文凭假论文骗取职称,假冒伪劣商品冲击优质产品,道貌岸然的伪君子身居要职,以卑劣手段混入专业队伍浑水摸鱼。关键是如何改革体制机制,创新用人制度,真正实施能者重用,庸者慎用,劣者禁用的策略,净化优化用人环境,彻底破解选人用人结党营私小圈子,坚决淘汰落后机制,建立各级各行业查漏补缺科学严谨、严厉防范人民监督机制。
117.买椟还珠
楚人有卖某珠于郑者,为木兰之柜,熏以桂椒,缀以珠玉,饰以玫瑰,辑以羽翠。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。此可谓善卖椟矣,未可谓善鬻珠也。《韩非子.外储说左上》
图片
【译】楚国人到郑国出售珍珠,盛放珍珠的盒子是用木兰做成的,他用桂和椒的香气来熏陶,用珠玉来点缀,用美石来装饰,用翡翠鸟的羽毛来衬托。郑国人买走了盒子,却把珍珠还给了他。这真是善于卖盒子,不能说是善于卖珍珠啊。
【评】这篇寓言说明,内容和形式应该力求统一,过分追求形式的华丽而忽视内容的真实,容易走向极端。卖珠者,虚饰了形式而使内容受到伤害;买珠者,被华丽的外表迷惑,忽略了内容,没有得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。
118.狗猛酒酸宋人有酤gū酒者,升概甚平,遇客甚谨,为酒甚美,县(悬)帜甚高,著然不售,酒酸。怪其故,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,倩曰:“汝狗猛耶?”曰:“狗猛,则酒何故而不售?”曰:“人畏焉。或令孺子怀钱,挈qiè壶瓮而往沽,而狗迓yà而龁hé之,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。”夫国亦有狗,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,大臣为猛狗迎而龁hé之,此人主之所以蔽胁,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。《韩非子·外储说右上》
图片
【译】宋国有卖酒的人,量酒器很标准公平,招待顾客非常周到,酿的酒质量很好,酒旗高高飘扬,但却卖不出去。酒都变酸了。他感到迷惑,去请教熟悉的邻居长者杨倩。杨倩问:“你养的狗很凶吗?”他回答说:“狗凶,那酒为什么卖不出去呢?”杨倩说:“人家怕狗嘛。有人让孩子揣着钱提着壶瓦罐子去买酒,你的狗凶狠迎上去咬他们,这就是你的酒为什么卖不出去而变酸的原因啊。”国家也有恶狗。身怀治国之术的贤人,想让统治万人的大国君主了解他们的高谋良策,而奸邪的大臣却像恶狗一样扑上去咬他们,这就是君王被蒙蔽挟持,而真有学问抱负的人不被任用的原因。
【评】无论大小机构的首长,必须做到人情练达,洞悉人性中猛狗般可怕的成分,严格区分君子小人。害人之心不可有,防人之心不可无。
链接
亲贤臣,远小人,此先汉所以兴隆也;亲小人,远贤臣,此后汉所以倾颓也。先帝在时,每与臣论此事,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。诸葛亮《出师表》
119.鲁相嗜鱼
公孙仪相鲁而嗜鱼,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。公孙仪不受。其弟子谏曰:“夫子嗜鱼而不受者,何也?”对曰:“夫唯嗜鱼,故不受也。夫即受鱼,必有下人之色,有下人之色,将枉于法,枉于法,则免于相。虽嗜鱼,彼必不能长给我鱼,我又不能自给jǐ鱼。既无受鱼而不免相,虽嗜鱼,我能长自给鱼。”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,明于人之为己者,不如己之自为也。《韩非子·外储说右下》
图片
【译】公孙仪为鲁相时爱吃鱼,国人争相买鱼送他,公孙仪拒收。学生劝他说:“老师爱吃鱼却不接受别人送的鱼,为何?”他回答:“只因为我爱吃鱼,所以不接受。如果接受了鱼,必有低就别人的脸色。有了低就别人的脸色,可能违背法律,法律被践踏,宰相就会被罢免。虽然喜欢吃鱼,别人肯定不能持久供给我,我又不能自给;不接受送的鱼,宰相就不会被罢免,虽然爱吃鱼,我雕刻,被雕刻的东西一定会比削刀大。现在的情形是棘刺尖上容不下削刀的刀锋,难以刻削棘刺的顶端,大王不妨看看他的削刀,能不能在棘刺尖上刻东西也就清楚了。”燕王称善,燕王对卫人说:“您雕刻棘刺尖用什么工具呢?”卫人说用刻刀。燕王说:“请让我看看您的刻刀。”卫人说他到住地去取,于是趁机逃跑了。
【评】这则寓言很接近童话,想象丰富,故事曲折离奇。有儿童喜欢的题材:在棘刺上刻猴子;还有儿童喜欢的人物:有一个昏庸不务正业的燕王,有一个善于揣测国王心理的骗子,还有个火眼金睛的铁匠。与安徒生童话《皇帝的新装》对比阅读,或者更有所获。在酸枣树刺尖上雕刻猴子,这在当时应该是尖端科学,作者想得出,很不简单。燕王利欲熏心,智商低下,竟然被并不高明的骗子忽悠,被杂役工轻而易举破局。肉食者鄙,未能远谋,人民才是推动历史的真正动力。
122.鲁人徙越
鲁人身善织屦jù,妻善织缟gǎo,而欲徙xǐ于越。或谓之曰:“子必穷矣。”鲁人曰:“何也?”曰:“屦为履之也,而越人跣xiǎn行;缟为冠之也,而越人被pī发。以子之所长,游于不用之国,欲使无穷,其可得乎?”鲁人对曰:“夫不用之国,可引而用之,其用益广,奈何穷也?”《韩非子.说林上》
图片
【译】鲁人自身擅长编织鞋子,妻子擅长编织白绢,他想迁徙到越国。有人对他说:“你一定会受穷困。”鲁人不明白为什么,此人回答说:“鞋是人们用来走路的,可越人光脚走路;白绢做成帽子是用来戴的,可越人披头散发。凭借你们的专长,跑到不能发挥专长的国家,想不穷困,又怎能办得到呢?”鲁人反问:“不用我们专长的国家,我们引导他们穿鞋戴帽,用途不断推广,怎么会遭遇穷困呢?”【评】传统思想认为:这篇寓言告诉人们的活动要合乎社会的需要,劳动要有实际目的。如果不符合实际情况,或舍此就彼,就是无效劳动或盲目的行为。现在看来,鲁人徙越很有创新精神。“引而用之,其用益广”是积极有为的思想。文明可以互鉴,越人跣行与被发是不文明行为,把着屦戴冠的好习惯传授到越国,引导他们享受文明生活,进而谋求商业利润,承担了文明使者的使命。
123.海大鱼
靖郭君将城薛,客多以谏者。靖郭君谓谒者曰:“毋为客通。”齐人有请见者曰:“臣请三言而已。过三言,臣请烹!”靖郭君因见之。客趋进,曰:“海大鱼!”因反(返)走。靖郭君曰:“请闻其说。”客曰:“臣不敢以死为戏!”靖郭君曰:“愿为寡人言之。”答曰:“君不闻大鱼乎?网不能止,缴不能絓(挂)也;荡而失水,蝼蚁得意焉。今夫齐,亦君之海也,君长有齐,奚以薛为?君失齐,虽隆薛城至于天,犹无益也。”靖郭君曰:“善!”乃辍,不城薛。《韩非子.说林下》
图片
【译】靖郭君田婴是齐威王的儿子,封于薛地,准备在薛筑城,谋士们纷纷劝阻。靖郭君对通报官吏说:“不得为那些说客通报。”齐国有人偏要求见,说:“我只说三个字。超过三个字,甘愿受烹刑。”靖郭君勉强答应见他。客人晋见时快步走向前说:“海大鱼!”说完转身就跑。靖郭君赶紧喊话:“请告诉我这是什么意思?”客人说:“我岂敢拿生命当儿戏!”靖郭君说:“希望你给我讲下去。”客人回答说:“您听说过海里的大鱼吗?用网抓不住,用带绳的箭射中了也拽不上来。它可以随心所欲到处游荡,一旦离开水,就连蝼蚁都可以嗜啮它。现在齐国就是您的大海!您要是长久地保有齐国,还要薛城干什么?如果失去齐国庇护,就算薛城筑得顶上天,也没有用处的。”靖郭君连连点头说好。立刻放弃了建城计划。
【评】大河无水小河干,个人的安全和利益建立在国家的强大和发展上。譬如水和鱼的关系,大鱼在水里很强势,离开海水困于沙滩,会被卑微渺小的蝼蚁欺负。也许靖郭君还有一些微妙的想法。可齐人是怎样消除了君王坚定不移建城的念头?先设悬念,只说三个字,难道字字千钧?然后诱逼他追问,再用故事设喻,晓之以理。
124.杨布击狗
杨朱之弟杨布衣素衣而出,天雨,解素衣,衣缁衣而反。其狗不知而吠之。杨布怒,将击之。杨朱曰:“子毋击矣,子亦犹是。曩者使女狗白而往,黑而来,子岂能毋怪哉?”《韩非子.说林下》
图片
【译】杨朱之弟杨布穿白衣服出门。遇到雨天,杨布脱下白衣,穿黑衣回家。自家的狗没认出来主人,就冲他叫。杨布很生气,想揍它。杨朱劝他不要打狗,如果是你,也会像它这样。刚才你的狗离开前是白色的而回来变成了黑色的,你怎么能不感到奇怪呢?”
【评】行有不得,反求诸己。杨布素衣出而缁衣返,自家的狗迎上来咬他,他就生气。他应该想想:我发生了什么变化,我自身有什么问题?想清楚,就不会责怪别人了。不患人之不己知,患不知人也。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,怕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。狗的职责是看家护院,忠实于主人。主人换一副面貌回家,家犬扑上去撕咬,应该受到嘉奖。只担心家犬不认识自己,不担心自己不理解家犬,患得患失,活在虚无缥缈中。
125.和氏献璞
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,奉而献之厉王。厉王使玉人相之,玉人曰:“石也。”王以和为诳而刖yuè其左足。及厉王薨hōng,武王即位,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。武王使玉人相之,又曰:“石也。”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。武王薨,文王即位,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,三日三夜,泣尽而继之以血。王闻之,使人问其故,曰:“天下之刖者多矣,子奚哭之悲也?”和曰:“吾非悲刖也,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,贞士而名之以诳,此吾所以悲也。”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,遂命曰:“和氏之璧。”《韩非子·和氏》
图片
【译】楚人卞和在楚山中得到一块璞玉,捧着敬献给楚厉王。厉王派玉匠鉴别。玉匠说:“这是石头。”厉王认为卞和是欺骗,砍掉了他的左脚。厉王死,武王继位。卞和又捧着那块璞玉献给武王。武王叫玉匠鉴定。玉匠又说:“这是石头。”武王也认为卞和是欺骗,又把他的右脚砍掉。武王死,文王继位。卞和就抱着璞玉在楚山脚下痛哭起来,三天三夜,眼泪哭干了,流出了血。文王得知,派人去了解情况,问道:“天下受断足刑罚的人很多,为什么唯独你哭得这样伤心?”卞和说:“我悲伤的不是脚被砍掉,悲伤的是宝玉竟被认作石头,诚实的好人被认作骗子,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呀!”文王就派玉匠去琢磨这块璞玉,果然得到了宝玉,于是把它命名为“和氏之璧”。
【评】第一段讲和氏对璞玉的坚持,经历两代皇帝,失去了左右腿,仍不改初心。第二段刻画了和氏性格的坚韧和追求执着。“泣尽而继之以血”并不是对玉本身,而是对真的追求对真假不辨的抗争。第三段讲和氏对真的不懈追求就像宝玉一样具有永恒的价值。对真理的坚守,需要超人的勇气甚至牺牲生命的代价。
126.守株待兔
宋人有耕田者。田中有株,兔走触株,折颈而死。因释其耒lěi而守株,冀复得兔。兔不可复得,而身为宋国笑。今欲以先王之政,治当世之民,皆守株之类也。《韩非子·五蠹》
图片
【译】宋国有个农民,农田地中有一截树桩。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树桩上,扭断脖子死了。于是他扔下锄头日夜蹲守在树桩边,希望再得到兔子。野兔不可能再次得到,而他却被国人耻笑。想用过去的治国方略来治理当今的百姓,都是与守株待兔类似的错误。
【评】这篇寓言说明,做任何工作不能采取经验主义的态度,也不能有侥幸取胜的心理。如果迷信经验,把偶然当必然,不能因时因地,甚至把希望寄托在偶然上,侥幸取胜,结果不仅希望会落空,而且必然会闹出笑话来。宋人株守的只是一只兔子,太低俗;假如他株守理想信念,矢志不渝,超凡脱俗,境界全出矣!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实盘配资最狠的三个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